潮流设计 经典案例 设计前沿 空间艺术 流行色彩 设计师  人物访谈 设计招标 设计教育

高校大赛后之成长的道路

达夫 达夫(好居网用户) 4603天前 / 阅读 :

鼓励参赛—理论与实践的初次触碰

陈琳:全国高校空间设计大赛持续三届,这个大赛优于其它竞赛最关键的是其真实性和透明性,通过网络评选,所有的作品都可以一览无余。同时在助威团中请很多知名设计师作实战指导,对学生受益很大。通过这个交流平台,我们的学生可以与全国高校的优秀学子同台竞技,使我们的学生更清楚自己在全国设计高校中的位置,锻炼了设计能力,提高了电脑渲染技术,也明确了自己未来的方向。同时对我们老师教学方面也是一种促进和鞭策,为我们未来发展方向也提供了依据。总之,这个大赛让我们受益良多。

我们三亚学院艺术分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专业培养中,树立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渠道的观念。改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从属地位(实行春夏秋三学期学制模式,实验实践教学总学时和总学分占到30%左右,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为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全国设计竞赛等活动,直接采用竞赛题目作为课程设计题目的方法。同时,环艺教学团队的各位老师都积极参与指导竞赛,像郭广通老师就连续两届对学生们进行课上课下指导。正是我们整个师资团队的不断努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张健:任何赛事项目我都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可以在比赛中发挥一下自己的潜能,我相信机会是学生们自己不断争取的,不断尝试创新才能有更多进步。鼓励同学参加赛事,对他们自身的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向学生传授以往的知识,学生只是简单地接受、记忆、储存知识,不能主动积极地去获取知识、运用、发现和创造知识,我重视他们每一个人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自己去获取知识,建构知识。

向春芳:我校自建校以来,在人才培养的方针上就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安排同学们到社会上去实践,也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恰恰与贵网举办的高校大赛相契合,相比较,社会实践是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而比赛更偏重体现设计的核心价值——创意,发挥院校学生在设计专业上的优势;同时从专业交流的角度来讲,这个平台的拓展空间更大一些。而且,比赛成绩的肯定,也能大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形成一个多赢的格局。所以,比赛一直以来为我校所重视。

莫日根:首先,我们希望通过比赛来检验自己的学生及老师的专业水平,并且通过这个平台更好地了解同专业各高校间的差距,开阔学生、老师的眼界,更好地把专业办好。同时,我们也希望获奖的学生在求职时,能够有一定的优势,能找到更好、更适合的工作,事实证明,的确有效果!

获奖秘籍—十年寒窗的实至名归

陈琳:我们学院从2006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环艺学子,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校。我们虽然身在琼南,但教学体系一向重视前沿性课程体系建设和国际化师资团队打造。不断利用海南岛的开放性优势,在引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和开拓国际合作新格局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扎根传统,培养学科根基;瞄准国际,建设前沿性课程体系;强化国际化特色,打造重点教学团队”是我们艺术分院制定的以强化特色、提升品质为核心内容的发展策略。在同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和法国高等新闻学院相继开展合作后,艺术分院在为三亚学院艺术学子提供更广阔的事业舞台方面,为十年卓越发展规划的落实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向春芳:我校在设计专业的教学上,执行理论教学和创新能力两手抓的教学理念,注重课堂教学质量,在基础课阶段,强调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手绘技能,让同学们把基本功打扎实,到了高年级,则开设相关的软件课程,要求学生顺应市场的要求,进行熟练的软件操作,该阶段的课堂教学是强调设计创新,鼓励学生多做原创作品。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才能在比赛中厚积薄发。当然,好成绩的取得也是和同学们的勤奋努力分不开的。

莫日根:我觉得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学生和指导教师两方面因素都非常重要。的确,现在设计专业的学生人数众多,比赛、就业的竞争也比以前激烈得多,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就如同船、舵之间的关系,学生是船,教师是舵,指导教师要帮学生指明方向,学生再凭借自身较强的专业能力前行,二者配合顺利产出成果。同时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如果不想与老师接近、交流,不想接触外界,那就没有后话了。

热爱教育—和莘莘学子的不解之缘

陈琳:我是学建筑学专业出身,本来应该在设计院或者是建筑院校工作。当时很机缘地来到了三亚,做了环艺专业的教师。我很喜欢这里,我发现艺术设计和建筑息息相关,在这里我不但没有丢弃自己的专业,还在室内、景观方面有了更多发展。

教学和做设计并不冲突,我认为最好的设计教师应该是实战设计师,这样才能给同学带来更多的行业资讯。学设计的人都非常热爱生活,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要教给学生更多的是一种学习方法和为人处事的态度,我觉得在设计专业中潜移默化就是最好的教师。

张健:我只是对室内设计潜移默化地热爱,喜欢和执着。我们都是追求做出更好设计的人,我更喜欢去分享自己的设计成果。设计需要在生活上细心品味,在人生道路上不断摸索实践,无论项目大小,我都会告诉学生早准备、多研讨,要群策群力,发挥集体的智慧。

[page]

莫日根:我大学的时候学的就是这个专业,从开始就对设计蛮有兴趣的。现在一边教学,一边从事一些设计工作,我觉得以自己的一些实际经验和体会传授给学生,会更为直接。

向春芳:我不能说自己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但我的确非常喜欢教育这份事业,我喜欢和同学们呆在一起,看到他们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最后都有所成就,这种感觉不是用钱能来衡量的。每年过年还会收到同学们的祝福,你能说这不是一种幸福吗?

我也非常喜欢做设计,但当你越来越了解设计,就越会知道我们和发达国家在设计上的差距,教师这个职业是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这时,你就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缩短这个差距的,只有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的设计越做越好,而学生就是最好的传承者。

顺势而为—培养当今 “新标准”的设计人才

陈琳:这个标准我觉得也很难一下界定。但是想要做一个好的设计师,我认为最起码应该具备几点:首先要有很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要有创造性;有宽广的文化视角;具备对设计构想的表达能力;具备全面的专业技能;同时对作品要有很好的美学鉴赏力。

目前在校艺术类专业学生很多都认为学习设计专业的最大意义在于学到技能、获得生存的基本物质保障,所以对设计课和计算机课程大家普遍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设计史论和人文、社会学科课程在思想上极不重视。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只能是技术型的匠人而绝不是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设计师。我希望学生在校期间,特别是低年级,不要急于走出校园,要打好基本功和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然后在大三、大四实习期时,不要荒废,及时发现问题,然后在学校进行最后的深入学习和毕业设计综合演练。相信经过系统学习和正规实习后走出校园的同学们将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张健:锐意进取,精益求精。大学生走出校园是为了提前适应进入社会的生活模式,加深理解什么是现实社会,他们需要去磨练,需要时间去适应社会。

向春芳:设计人才的标准其实就是企业用人的标准,现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一是要有责任心,二是要有合作精神,三才是专业水平和能力。所以,我们在教会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协调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原本也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

莫日根:相对来讲,当今的“设计人才”还是蛮缺的,大量存在的是“设计人员”。作为设计人才,专业知识的全面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专业知识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实践经验和眼界的开阔。现在的学生走出校园后,普遍还不能很快地适应社会需求,一定存在一个与社会行业的磨合期,只是因人而异,时间长短不同,但适应期一过,很多人会迅速成长、发展。

大赛洗礼—老师们的特别嘱托

陈琳:在这里首先我要特别感谢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和亨特窗饰给予我们这个高校空间设计大赛的平台。特别是为获奖选手提供一些到前沿的优秀设计公司去实习就业这样的好机会。我们06级的马丁同学就是参加第一届比赛走出去的优秀选手。其实对于很多大学生,机会是很难得的,大赛主办方能给他们提供这样难得的机遇,我相信如果同学们有实力一定可以发挥得很好。

对于即将工作的同学,我想说的是:在任何时候不要看轻自己,同时也不要高估自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

张健:对于院校与学生来说提供实习机会是很有帮助,非常好的。到社会上,学生不会因实习而盲目寻找。我的设计工作室有一句口号,在这里希望送给莘莘学子,以期共勉:“以更专业的眼光和精神去创造美好明天!”

莫日根:平台的搭建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有益于学生、院校的发展。我希望进入社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修正提高,尽快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

向春芳: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全国高校空间设计大赛的主办方——中国建筑与室内设计师网和亨特窗饰,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绿色通道,特别是为优秀的学生提供高端的设计公司去实习的机会,给了我们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我现在最想对即将进入实习和工作的同学们说,希望他们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扎扎实实的业务能力,走好自己跨入社会的第一步,并尽快适应社会,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岗位,规划好人生宏伟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