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夫(好居网用户)
5624天前 / 阅读 :
5月3日,几名来自上海的游客在江苏省阜宁县“山寨版中国馆”前留影。
在上海世博会开幕之际,江苏省阜宁县耗资数百万元兴建“山寨版中国馆”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和质疑。经济欠发达的阜宁县为何要建“山寨版中国馆”?当地群众和有关人士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记者就此进行了跟踪采访。
外形酷似上海世博中国馆
这个被网友称为“山寨版中国馆”的雕塑,位于阜宁县城南的204国道和329省道交汇处,远远看去,是一座上部为四方冠形结构的红色建筑,外形酷似上海世博中国馆。
走近一看,这一建筑约六七层楼高,顶端是标志性的四方形平台,中间为6层架空结构,下面还有四根大立柱,整体造型虽然粗糙,但在结构、色调和外形等方面与上海世博中国馆颇为相似。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一建筑周围堆放着各种材料,几十位工人正在紧张忙碌。两位在场工人告诉记者,建筑设计过程和造价他们不清楚,不过当地确实有传言说耗资数百万元。
据阜宁县规划局提供的资料,这座名为“中华情”的雕塑,高23米,基座为边长49米的正方形,雕塑所在广场征地8000平方米。根据公开的项目招标公告,雕塑上部钢结构、装修及灯光亮化工程造价约200万元,广场其余部分耗资约150万元。
不少群众认为,政府不应该花费巨资兴建这样的“形象工程”:一是阜宁属于江苏苏北欠发达地区;二是有抄袭世博会“中国馆”之嫌;三是工程本身占用了大量土地。
官员称,为提升地方影响力
阜宁县是苏北革命老区,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但整体上仍处于本省欠发达地区。2009年,阜宁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在江苏全省56个县市中分别排位第46和第4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24元,在全省也属于较低水平。
阜宁县政府办主任李德平解释说:“在广场上兴建一座醒目的雕塑,确有提升地方影响力的考虑。”
“这里原是一处闲置荒地,没有动用良田。”雕塑项目负责人、阜宁县规划局局长夏永森介绍,为了让周边市民能有活动场所,在建广场1998年就已列入规划。2009年9月,在启动广场建设的同时,阜宁县规划局征集雕塑方案,受其中一红色雕塑方案的启发,规划部门委托阜宁建筑设计院和常州一设计公司分别进行雕塑外形和结构的设计。最终方案由规划局拍板,由于上海世博中国馆体现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这契合了阜宁县作为革命老区和全国商品粮基地的现状;另外,这也是对世博会的一种参与,是传播世博精神的积极行为。
至于建设雕塑的资金来源,夏永森介绍,广场建设由政府出资,而雕塑建设准备通过市场化运作,建设过程中不占用政府财政资金。先由阜宁县城市资产经营公司出资,建成后由该公司通过公开拍卖广场冠名权的形式收回投资。
对于政府方面的解释,当地一些群众并不接受。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市民向记者表示,提升地方知名度要靠地方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当地软环境的打造,而不是靠一个与当地文化并无直接关联的雕塑;另外,即使工程本身真没有动用财政资金,但政府通过市场运作得来的资金也该用于民生工程,而不是兴建“山寨版中国馆”。
社会学专家、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陈如表示, “改善民生,比什么标志性建筑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