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夫(好居网用户) 5731天前 / 阅读 :
中国有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在吃的材料、内容和方式上花样众多,在广东,几乎所有的动植物皆可入菜,广大消费者也由此大饱口福,但是对于鲜肉如何正确选购,如何吃得更科学健康,却不为广大消费者所知。今日,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通过本网提醒消费者在食用食用鲜肉时要克服畜禽部位、鲜肉产品、喜食野生动物等三大误区。
一是在食用畜禽部位的误区。在西方发达国家,消费者食用的肉主要是“胴体”,胴体的概念不同于医学卫生或或文学上的概念,在这里特指的是去掉头、颈、尾、四肢和内脏的动物产品,也就是常说的躯干肉,而除胴体外的其他部位一般都用做饲料,这在卫生上讲是科学的,因为所去掉的部位要么常跟外界接触,受到破坏、污染或感染的机会较多,要么是营养极为丰富的内脏器官,容易造成腐败变质,并且内脏中会有较高的激素或兽药残留,在食用上相对不安全。这最后一条在以前不太明显,因为那时都是一家一户散养,畜禽类的疾病也不多,在当时条件下也很少用激素或兽药,所以不存在现在这样严重的问题。而现在的大规模集约化饲养才使激素或兽药残留日趋严重。所以建议消费者多吃胴体肉。
二是消费者在食用鲜肉产品时还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觉得越新鲜越好,尤其喜欢吃现宰现卖的。其实不然,因为鲜肉有其特有的成熟规律,也就是说,屠宰后的畜禽胴体,肉质内部会发生一系列的理化变化,相继出现僵直、解僵软化的过程,结果使肉柔软多汁,并产生特有的滋味和气味。我们把这一系列使肉变柔软多汁和风味提高的过程,称为肉的成熟,在工业上称为肉的排酸,这一过程通常在低温条件下进行,也叫冷却排酸。这一过程依畜禽种类不同和温度不同所经历的时间也不同。在科学卫生条件下,解僵肉的风味是最好的,这种肉也就是冷却肉,也称冷鲜肉、冰鲜肉,虽然大多数消费者还比较陌生,但在欧美发达国家几乎不吃冻肉或热鲜肉,而全部是消费冷却肉。而现宰现卖的鲜肉,有的是未经严格的计划免疫或检验检疫的畜禽,如现宰的鲜猪肉、鲜鸡肉等,在屠宰条件不合格的条件下进行屠宰,其体表或血液等部位携带的病菌、病毒可能会对消费者健康带来危害。
北京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督协调办公室综合处唐云华处长说,近几年,我国各地一些大中型屠宰加工企业引进先进的设备,改进工艺,加强肉类质量的全面控制,采用先进的质量标准,使我国肉类食品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冷却肉克服了热鲜肉、冷冻肉在品质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并且在规定的保质期内色泽鲜艳,与热鲜肉无异,且肉质更为柔软,肉的风味也明显改善。所以消费者在食用上应该考虑改变一下自己的消费习惯。
三是喜食野生动物。野生动物有其独特的味道,为山珍海味中的一种,所以有好多消费者有食野生动物的喜好,觉得可以尝到难得的、地道的美味。在口味上确实如此,因为不同的动物有其不同的味道,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告诫消费者,食用野生动物是存在风险的,先不说国家禁止食用的某些保护动物,只从卫生学上来讲,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恶劣,每天为了生存奔忙,所以大多都带有不为人知的病毒、病菌或寄生虫,因为这些大多尚未研究,所以食用后可能得一些怪病,象SARS(非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尚未找到它的确切宿主,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决不是人类正常情况下的天然病毒,如果有些致命性的病毒跟人体的病毒整合后,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而爬行类的野生动物体内感染的寄生虫种类和数量都是惊人的,所以要小心食用。所以建议消费者,无论从个人还是为社会负责的态度上讲,都要慎用野生动物。